南安装饰 近年来,文化的气息在南安农村日渐浓厚。
走进梅山镇埔仔村,3000多平方米新建的活动中心,设施齐全,功能完善;码头镇诗南村则将村中的三座桥梁,改建成别具一格的文化长廊,盘活资源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。
过硬的不仅仅是硬件支撑。在梅山镇蓉中村,农民文化艺术节已经办到第五届,“蓉中文化”品牌小有名气,霞美镇的金山村,自创念四句、三句半、快板谣等乡土口头文化形式,宣传大政方针,传播优秀文化,群众爱听、易记、好懂,很有宣传效果。
……
所有这些,都是南安2012年以来开展的“特色文化村”三年创建活动的成果。截至目前,南安已建成60个特色文化示范村和15个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示范基地。支撑创建活动一路花开的,是南安创新探索总结的“五个加法”创建模式。
“五个加法”创建模式 农村文化“火”起来 文化资源“活”起来
南安装饰 “五个加法”创建模式,分别指的是新建+盘活、义送+自办、挖掘+推广、培养+引进、构建+督促。
“埔仔村和诗南村,走的就是新建+盘活的创建路子。”南安市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,而蓉中村和金山村的创建,既融入了“送文化、下基层”等活动,又引导作为民间文化创造者、弘扬者的群众因地制宜、自办文化,属于义送+自办的范畴。
与此同时,通过挖掘+推广,官桥镇内厝社区的比干文化研究、柳城街道下都村的李贽文化研究、罗东镇罗东村的木偶戏文化研究、丰州镇桃源村的宗族文化研究等,都在传承、弘扬中成为地方特色文化亮点;叶飞将军故里金淘镇占石村、芳香生态村向阳乡卓厝村等则依托各自的红色旅游、生态资源等,实现了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双丰收。
文化创建离不开人才和机制的保障。培养+引进,所起的作用,正是让农村文化队伍“动起来”。在培育能人、壮大队伍,依托市场、引进人才等措施的激励下,本土和外来的专业人才一同为特色文化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“才力”和“智力”。而依靠构建+督促的保障机制,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经费有了,城乡结对共建的有效机制有了,以利益杠杆调动积极性的奖惩机制也发挥了大作用。
“一村一品”特色品牌 五类示范村涌现 文明和谐扎根
在五种创建模式的驱动下,如今的南安,基层文化“软硬”服务体系逐步完善。
室内有“两室”(图书室和活动室),室外有“两场”(戏场和球场),文化宣传有“两栏”(宣传栏和阅报栏),配备有“两网”(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网络和党员远程教育村级点网络),成为所有“特色文化示范村”的标配。搭配包括球类、广场舞、南音汇唱等在内的全天候文化套餐,农民群众进入了白天忙种养、晚上忙健身的“新常态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创建过程中,各村扬长避短,涌现出了资源传承型、经济富足型、文化自主型、乡风文明型、知识兴农型等五种类型,真正将“特色文化”做到了极致。
南安装饰 健康的文化活动悄悄地改变着群众生活。使用文明语言的多了,骂人说粗话的少了;参加文化社团活动的多了,聚众赌博、“买六合彩”的少了;跳广场舞、健身操等活动的多了,婆媳、妯娌间的矛盾争吵少了;打篮球、乒乓球的年轻人多了,酗酒闹事的少了;学习书法、美术、音乐等艺术的老年人多了,搞封建迷信的少了……五多五少的新变化中,和谐之风拂遍乡村文明。